电解质和隔膜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解质:
电解液通常使用的溶剂为有机碳酸酯类化合物,它们具有高活性,极易燃烧。
电极/有机电解液相互作用的热稳定性是制约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首要因素。正极/电解液反应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的影响尤为重要。
在一些滥用条件下,电池内部出现足够的热量常使正极释放出氧气,为电解液的燃烧供应了助燃物,但由于生成的氧气量有限,通常导致电解液的不完全燃烧。然而,这样的燃烧仍然会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导致电池系统的破坏,甚至可能引发剧烈燃烧或爆炸。
目前广泛使用的商用电解质的可燃性和液体状态对安全性来讲不是特别理想的选择。如果采用锂离子电导率σLi+>104Scm-1的固态电解质,就可以一方面阻止锂支晶刺破隔膜到达正极从而解决安全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负极与碳酸盐电解质接触和正极与水性电解液接触时产生的稳定性问题。
另外,通过在电解质里添加一些阻燃材料,将混合的离子液体和有机液体电解质改性成为不易燃的电解液,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安全性。
隔膜:
隔膜的主要作用是隔离正负离子,防止内部短路,同时也可以支撑电解质,使整个电池更加稳固。隔膜的重要性不亚于电解质,它可以保证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稳定。
隔膜的机械强度(抗拉伸和穿刺强度)、孔隙率和是否具备关闭功能是决定其安全性的重要依据。厚一些的隔膜在锂离子电池受到外物冲击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保障内部的正负极的隔离,所以厚一些的隔膜同时意味着更好的安全性。另外,由于锂离子电池在持续的使用过程中温度会升高,所以隔膜一般有能够供应一个热关闭的附加功能。当锂离子电池包内内阻提高三个数量级时,隔膜的热关闭功能将会开始用途。
总的来说,电解质和隔膜的性状、质量以及它们与电池其他组件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到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因此,在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电解质和隔膜的品质和工艺,以确保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稳定性。
金秋送爽,华章日新。 七十六年风雨兼程,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峥嵘岁月;七十六年砥砺奋进,谱写了一部国家崛起的壮丽史诗。 今日之中国,以更加自信、坚定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 在这举国同庆的时刻...
韩国某大型上市公司核心团队到访福瑞科技,双方围绕BNS项目开展全面技术交流,共同规划全球市场战略布局。 项目负责人与工程技术工程师一行,对福瑞科技安徽蚌埠智能智造生产基地进行了全面考察。 ...
随着一份新文件的出台,近期本就活跃的锂电池行业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2025年至2026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